首页
搜索 搜索
资讯

滚动:冯虚御风音乐下载_冯虚御风

2023-06-12 09:43:58 互联网

1、“而不知其所止”中“所”的意思是......的地方。

2、全句的意思是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3、原文: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相关资料图)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译文: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

6、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7、“寄蜉蝣于天地”中的寄是寓托的意思。

8、此处是拿人和蜉蝣与粟类比,相对天地和沧海显得渺小而又短暂。

9、原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0、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1、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3、译文: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14、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15、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16、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17、“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所是......的目标的意思,此处代共适的目标,指“造物者之无尽藏”。

18、全句的意思是江山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能够清新悦耳,赏心悦目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大自然的恩赐,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9、原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20、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1、译文: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

22、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23、扩展资料: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24、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25、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26、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27、”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28、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29、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30、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31、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3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3、”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34、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35、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

36、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37、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

38、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39、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

40、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41、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2、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4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赋。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