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焦点:高考,一场考试也只是一场考试!|钛空时间
写在前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2023年全国高考的第一天,走出各地考场的考生发言,诸如此类的考生发言还有很多,这也证明越来越多人明白:高考只能写下成绩而不能写出人生。
现在的孩子们也将高考不再看作是一场决定人生的致命难关,他们更加从容地参与,也更淡定的接受。
但在历史上,选拔人才这件事却不是那么的“轻松”。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每个历史阶段的考生都有专属那个时代的参考书籍。每本书也都包含了专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
科举制阶段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才选拔制度原名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创立,是朝廷选拔人才和官员的一种方式。科举制创立之初,隋文帝只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分成秀才和明经两科。这时科举制还未成一种严密的考试制度,只是科举的雏形和基础。
随着隋灭唐兴,中央政府的更迭换代。科举选拔制度在唐朝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改善。在唐太宗时期,增加了考试科目,分成常科和制科,每年都进行的称为常科,科目包含50多种,大大增加了考试的科目,但后期常考的主要是明经和进士两科,唐朝大多数宰相也是进士出身。
到了武则天时期,大大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科举制度到了明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明朝的历代统治者对科举都非常重视,科举制的管理办法也相对更加严密。
参考书籍推荐作者:孔子门人所撰
《孔子家语》这本书虽然和科举考试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很多考生认为它是进入仕途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因为这本书中有很多达到仕宦所需的智慧和品德的故事。
科举制废除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四书五经成为了出题的唯一来源,考生只能死记硬背,根据出题来源做出机械作答,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也导致了一定的弊端。
很多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不能进入官场施展才能,郁郁寡欢的有才之士不胜枚举。所以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逐渐显露。
到了1905年,清朝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才废除了科举制度。
从此我国现代高考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新中国成立后,高考制度又经历了几次变革,每一次变革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参考书籍推荐作者:朱熹——南宋时期理学家
《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之一,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所有的答卷、观点均不可违背其中的说法。
高考重启高考制度,创立于1952年,新中国第一次高考约有7万考生参加。1952年的高考考生,需要进行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历史地理、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语(俄语、英语)全部8个科目的考试。
录取也是一件相当“光耀门楣”的事情,因为录取名单全部会被刊登在《人民日报》“号外”上。
1977年的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封闭10年之久的高考考场,虽然最终只录取了30万人。但这也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国民重新拿起书本,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风重新在中华大地上刮起。
参考书籍推荐主编:蔡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
恢复高考后,共发行了7395万册,改变了几代人命运的《数理化自学丛书》,给一代学子中的不少人带来学习动力和希望,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和人生轨迹的事实,被记入中国教育出版业的史册。
今天,2023年全国高考拉开帷幕,据北京考试院消息,今年北京市参加6月高考考生共计5.8万余人,全市设18个考区、100个考点、2029个考场。
据教育部消息,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
如今,我们依旧认为,“知识改变命运”,高考有着几乎最平等的,跨越自身阶级的机会,它所代表的公平、质量,是人们不懈追求的价值观。
那种为了实现梦想、奋勇拼搏的劲头,是一种无论结果如何,但求无愧于心的“高考精神”。
但在此之外也请记得,它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场考试,一场考试而已!
这本《考试学》,这门学科国内最早是由“考试学之父”的廖平胜提出的,书中主要讲述了研究考试规律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够架了一个完整的考试学理论体系,系统地阐述了考试活动、考试系统、考试功能、考试原理、考试方法、考试运行、考试控制、考试环境等一系列考试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考试发展的规律等,初步建立了考试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石。
宽博士独家领读《考试学》给大家解读到底什么叫做考试学,从考试的源头为大家理清思路,跳出考试形式,用学术眼光看待它,解答为什么这是一门学科体系?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应试得分技巧,帮助大家在我们面对人生的种种考试时,都可以将此书中的精华技巧加以运用。
点击加入「宽博士书友会」,观看《考试学》完整版精读视频,学习高分秘籍!
点击阅读宽博士全年书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