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亿量化私募,也开始“内卷”了
1.5万亿量化精细化“内卷”
(资料图片)
头部效应之下小私募生存之道
经过几年的狂飙之后,1万多亿的量化私募行业也进入到规模增速减缓的“内卷期”,有私募表示发展的“田园式时代”结束,进入到“精细化时代”,竞争更加激烈。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近期有10多家量化私募联名举报一家头部量化私募。
对于量化私募未来的发展,多家受访私募和三方机构表示,经过2019年到2021年的大发展,量化私募规模或已达1.5万亿元,目前已进入一个增速趋缓的阶段,未来行业更需要高质量发展,行业竞争会更精细化,大量化私募在人才、算力和数据方面具有优势,头部效应逐渐显著;小私募需要更加努力,如果有独特小而美的特定策略也能有一定空间,且具有策略容量内“规模小”优势。
行业规模或达1.5万亿
量化进入精细化新时代
经过几年狂飙突进之后,量化私募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多家受访私募和三方机构表示,在达到1万多亿之后,行业未来仍然有发展空间,但未来增速可能已经不再像前几年,未来将是更精耕细作地发展,行业从狂飙时代进入精细化发展新时代。
根据券商相关数据,截止2022年底,量化私募管理人整体资产规模已经达到约为1.5万亿元,占证券市场交易量大约为五分之一。对于量化私募的发展,因诺资产也告诉,量化私募的整体规模预估在1-1.5万亿之间,量化投资发展最快的时间是2019-2021年,从千亿体量发展到万亿规模。一家百亿量化私募表示,2022年备受考验的市场行情下,量化私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规模,同时,也提升了其在证券私募中的份额占比。
对于量化私募此前快速发展,黑翼资产创始人邹倚天也向记者表示,行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得益于过去几年投资者逐渐认可权益市场的投资价值,加上对冲工具不断丰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AI技术的爆炸,使得量化私募管理人的策略和技术日益成熟,进而带来超额收益的明显提升。因诺资产也表示,量化私募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在量化投资的红利期,行业的超额收益很高,同时,各量化机构主推的指数增强产品赶上了指数连续上涨的三年牛市。在此之后,量化投资进入了稳定发展期。
排排网财富合伙人项目负责人孙恩祥表示,量化私募行业快速增长是以结果导向的趋势。受疫情、国际局势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近两年市场波动加剧,行业风格切换迅速,主观策略产品表现参差不齐但整体不及预期。波动较高的市场中,量化私募凭借大幅跑赢指数的α收益获得投资者广泛关注。
在高速发展之后,多家受访私募都表示行业发展将进入稳定的“精细化时代”,未来发展更注重“质”。启林投资直言,量化私募行业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期,逐步进入高质量稳步发展阶段,行业规模很难再像前几年一样每年几倍的快速增长。汇鸿汇升投资也认为,量化领域的未来确实会逐步进入精细化发展的模式。
邹倚天认为,随着行业发展和竞争加剧,量化行业已经从“田园时代”进入到“精细化时代”。管理人需要对数据处理、因子挖掘、收益预测以及交易执行等各个环节都要进行精细化打磨,需要在研发、人才、算力等各方面都持续进行高投入,通过更精细化地挖掘阿尔法才能获取相对理想的超额收益。稳博投资也表示,从近期的监管方向来看,未来可能会更重视私募管理人的“质”,而不是“量”。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凯表示,国内的量化管理人在策略框架上和海外成熟对冲基金已经没有大的差异,头部管理人已经进入了精细化迭代的阶段,未来短期在框架上已经很难有大的突破,当前的策略迭代力求在各个模块上做到更精细、更突出。
汇鸿汇升投资表示,随着量化私募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市场整体超额收益的获取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随着越来越多的聪明资金进入市场,量化私募的超额收益率逐渐下降。受访的百亿量化私募表示,随着市场有效性逐步提升,超高的超额收益理论上无法能长期存在。整体的超额收益回归至合理区间。
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不过量化私募的发展仍然被看好,朝阳永续基金研究院研究总监、向日葵投资FOF研究总监尹田园表示,量化私募增速有所缓和,但仍处于成长阶段。稳博投资也表示,根据观察,目前量化交易在每日交易的市占率大约在20%-25%,同欧美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目前量化行业依然有超额红利,而未来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红利一定会慢慢消失。
头部效应显著
小私募需要努力发挥独特优势
随着行业进入精细化发展时代,策略持续迭代能力,人才、算力、数据等投入要求越来越大。多家机构表示,未来量化私募头部效应将更加明显,不过小私募凭借独特的小而美的策略也有发展空间,且在策略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小私募具有“规模小”优势。
邹倚天认为,相对成长型的量化管理人来说,大型量化私募在人才、投研、技术、风控、业绩、合规、运营、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长期很深的积累优势。未来,行业比拼的是综合实力,头部效应也会越来越明显。张凯也表示,大型的量化私募的策略整体来讲稳定性更强,团队和体系的完备性确保了策略的分散化,配合上严谨的风控体系,整体对于市场风格切换的适应性更强,长期会处在一个相对有竞争力的同行业分位上。
一位百亿量化私募表示,根据券商的统计,2022全年各规模区间管理人旗下的指增产品,平均来看皆跑赢了指数(中位数收益率高于主要指数收益率);整体上,100亿以上管理人的指增产品平均收益情况更好、业绩差异性更小。量化投资的研究体系非常庞大,且随着AI等技术深入应用于投资各环节,需要依靠团队更细致的分工和更专业的人才进行深入研究,才有可能长期做好量化策略的迭代。大型私募在团队规模、设施配套、精细化分工、研究投入等方面,往往已建立起护城河,在相对确定的基本盘以外,更有余力进行前瞻性的技术探索。此外,大型量化私募通常具有更好的管理激励体系和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团队的稳定性。
不过,小私募也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张凯说,小公司也有自身优势,在小的管理规模下可以聚焦于某一个细分策略类别,在相适应的风格环境下有更强的爆发力,新兴的量化管理人仍会占有一席之地。
因诺资产表示,在中国市场越来越有效的情况下,依靠一些“独门秘籍”获得高超额越来越困难,因此投研团队更强大的量化私募的确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但也并不意味着小私募没有生存空间。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小私募仍然可以在一些特定的策略领域取得成功。汇鸿汇升投资也表示,许多优质的策略存在较大的规模上限,小公司则可以在某些有较大规模上限的赛道上发挥自己的小规模优势,通过专注于某些特定领域或策略,发掘更多的机会并实现更好表现。
启林投资表示,只有持续迭代策略才能保持竞争力。持续迭代的关键是持续的高研发投入,投入的方向主要是人才、算力和数据这三个维度。从海外经验看,大公司和小公司都有生存空间,整体规模看大公司马太效应还是逐渐显著。管理更大的规模会对投资策略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大公司提出更多的挑战。而对于小公司,其需要做更大的努力才能得到市场认可并发展壮大。启林投资认为,总体看,大公司比小公司有更多的容错空间,在策略表现不佳时候也有更多的办法去应对和迭代策略。不过,长期也不会出现几家独大的局面,整体市场会在良性竞争中不断优胜劣汰。
或许,未来小私募发展需要更多的努力。稳博投资表示,小公司在起步和发展上同过去相比,确实可能会更艰难一些。不过,大的量化管理人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同时做好投前投后的渠道服务工作,综合能力的提升是管理人在未来激烈竞争中可以生存的重要法则。
量化超额持续衰减 私募机构加强策略迭代
近年来,随着量化行业的整体规模持续扩容,量化策略同质化的问题愈发严重,量化私募的超额收益持续衰减。受访机构认为,长期来看,市场有效性提升和超额衰减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只有持续加强策略迭代,扩充策略类型和容量,才能尽量缓解超额下降所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不少私募机构在产品创新方面下足功夫,根据市场变化以及自身优势不断优化调整。
市场有效性大幅提升
量化超额收益持续衰减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来,中证500指增策略平均超额收益依次为19.19%、15.52%、8.55%、9.93%和2.86%。沪深300指增策略平均超额收益依次为0.39%、12.24%、12.99%、6.35%和3.87%。中证1000指增策略2020年至2023年来,平均超额收益依次为17.90%、13.74%、16.36%和2.99%。从趋势上看,中证500指增策略以及沪深300指增产品超额收益有所衰减,但中证1000指增策略因为时间并不算长,目前超额并未出现明显衰减。
“整体来看,量化超额收益的平均水平是有所衰减的。以500指增为例,2019年平均一年可能20-30%超额收益,截至目前也就大概6-7%左右的超额收益水平。”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遇馨分析称,量化超额收益衰减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当前市场中的量化机构越来越多,量化交易规模越来越大,早期的规模红利被慢慢稀释;另一方面,市场情况也在不断变化,需要策略不断迭代跟得上市场的节奏。而且量化策略的超额收益也依赖于市场成交量,在成交量低迷或者指数强个股弱的时间里,很难跑出特别亮眼的超额业绩。
汇鸿汇升投资表示,自2019年以来,量化私募产品各策略的超额收益已经逐年下降,并持续衰减。量化策略核心的超额收益来源是捕捉市场非理性的错误定价,但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成熟,机构投资比例近两年大幅上升,非理性交易越来越少,错误定价的机会也快速减少。这使得量化私募获取超额收益变得更加困难。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使用量化策略,导致市场上的量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此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量化策略的表现,因为量化策略通常基于历史数据进行建模,而市场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历史数据不再适用于当前市场。
“超额收益持续衰减的原因与量化策略管理规模大增,管理人数量大幅增加,竞争加剧有关。”朝阳永续基金研究院研究总监、向日葵投资FOF研究总监尹田园说道。
排排网财富合伙人项目负责人孙恩祥同样认为,近年来量化机构激增,规模加速扩张、容量有限且策略同质化严重导致各宽基赛道拥挤,量化超额收益持续衰减。对此,不少机构通过暴露更多敞口获取超额,也有管理人叠加其他策略扩容获取超额,更有另辟蹊径选择整体估值较低的小市值标的获取超额。
因诺资产表示,量化超额的整体趋势与量化整体规模的扩张相吻合。量化投资主要是通过捕捉市场的无效波动获得超额收益,随着量化投资规模的大幅扩张,中国市场有效性大幅提升,获取超额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是量化超额衰减的本质原因。
启林投资称,量化各策略超额收益持续衰减的原因是市场有效性逐步提升。从长期来看,市场有效性提升和超额衰减是大的趋势,只有持续加强策略迭代,扩充策略类型和容量才能尽量缓解超额的下降。
黑翼资产创始人邹倚天直言,整体观察,不只是量化,整个市场的超额收益都有衰减的趋势,今年以来指增产品的超额收益相对难做。未来,随着A股市场有效性的提升和机构化的加深,整个市场的超额收益会逐步收敛,这也是A股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在此背景下,量化私募不断加快策略迭代,以提高策略有效性及多元化程度,追求稳定的超额收益。邹倚天表示,以量化多头产品为例,黑翼量化选股模型里既有人工量价因子,又有基本面因子和机器学习因子。其中,机器学习因子占比较高,它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从大量的历史数据中提取出更为细致、全面的因子,能够捕捉市场的非线性特征和动态变化,有助于提升选股模型的预测精度,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率。此外,人才团队和组织文化的活力也不容忽视,它是企业发挥竞争力的关键。
稳博投资认为,对于管理人来说,首先还是要做好投资策略的丰富和完善,寻找更多超额的来源,提高策略本身的准确性和超额能力。同时也要做好规模的管控,量化策略除了有来自市场风格不断变化的挑战,策略收益也会非常显著的受到自身的规模的影响,控制好募集的节奏也是管理人的必修课。
1000指增产品更易获取超额收益
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具体到指数增强策略,多家机构均表示,相较于沪深300和中证500指增,中证1000指增更易获取超额收益。
启林投资表示,整体来说国内市场小票获取超额收益比大票容易,因此偏小的指数增强产品超额收益更好。过去一年多,整体市场风格偏小票,因此中证1000指数为代表的偏小的指增产品表现更好。长期而言,从收益的角度依然看好中证1000和不对标指数的量化多头类产品。但是需要注意大小票风格存在切换的风险,并且小票长期波动更大,投资者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认知进行投资。
大岩资本也表示,相对而言,偏中小盘股的中证1000指增产品更容易获取超额收益。从当前市场估值水平来看,正处于历史上相对低位,中证1000指数相对沪深300和中证500都有更好的弹性,具备更好的配置价值。
稳博投资分析称,相较于300、500、1000指增,1000指增更具配置价值。从指数本身的角度来看,1000的成分股行业分布更均匀,偏向新经济,权重分散程度更高,对于小盘风格、波动性风格暴露程度更高,汇聚“专精特新”的1000指增产品具备长期配置价值。从阿尔法的角度来看,1000的赛道相比较于500并没有那么拥挤,机构参与程度也不高,更容易获得超额。
不过,稳博投资坦言,指数本身的择时是非常难的,在投资的过程中应该追求的是模糊的正确,而不是精确的错误。当前的指数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在当前和未来几年的市场环境下,指数增强类策略依旧会是A股市场上最具有投资性价比的策略之一。
因诺资产认为,各类指增策略获取超额收益本质上都取决于机构的模型有效性,因此,选好机构比选好指增产品类别更重要,500指增、1000指增等均具有不错的配置价值。
在产品的选择上,邹倚天建议投资者可以多关注量化股票产品,尤其是全市场量化选股产品。他表示,全市场量化选股和指增产品都属于量化股票系列。相对于指增产品,全市场量化选股的优势在于,当各类宽基指数风格轮换或行业板块快速切换时,全市场量化选股因自由度更高,持仓更分散更均衡,往往能够抓住不同指数行情下的阿尔法机会,不会错过某类指数的上涨机会,长期积累下来,收益会更平滑。目前A股相对底部特征愈加明显,从中长期来看,现在是权益类产品较好的布局时点。
此外,在策略迭代及产品创新方面,不少私募机构也在根据市场变化及自身优势进行调整。除指增产品外,因诺资产主推将指增与CTA相结合的多策略产品。由于指增与CTA相关性几乎为零,因此综合配置可以有效提升产品整体的长期收益风险比。
大岩资本表示,在产品创新方面,为当前普遍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设计了各种低风险产品,利用信托产品结构或场外衍生品,改变传统量化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增强和改善投资者持有产品的信心和体验。在策略迭代方面,大岩一直没有停止,无论是从因子库、组合优化模型,还是IT、人才方面,都不断在更新迭代。
“策略迭代是量化私募的必修课,小的策略迭代和大的方法论上的迭代我们持续会做,小迭代的周期一般短一些,今年下半年我们可能会做一次大迭代。主题类的指增或者小众的策略产品我们暂时不考虑在代销层面发行,但是针对机构和个人超高净值客户我们会做一些定制产品,以满足资方的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定制产品一般是复合策略,比如中性混合雪球、指增混合期权。”稳博投资说道。
邹倚天表示,在产品线上,重点布局的是量化股票产品尤其是全市场量化选股产品线,6月份还计划发行多只量化股票产品。
百亿量化私募今年收益超7%
量化产品从“另类”进入“主流”货架
今年量化私募产品取得不错业绩,其中,百亿以上规模的量化私募今年平均收益率达7.22%。从超额收益来看,二季度也有所复苏,股票量化策略产品今年来整体超额收益超过4%,中证1000指增策略表现好于中证500、沪深300指增策略。事实上,不少量化私募在经历2021年四季度的集体回撤后,正在全面复苏,有些产品在今年业绩已创新高,尤其是一些大中型量化私募在这过程中更显示出稳健业绩表现。
由于这两年在震荡市中更出色的业绩表现,量化私募产品今年在渠道的关注度明显高于主观私募产品,其逐步在从“另类”进入“主流”产品货架。但机构也认为,这几年的市场更适合持仓分散的量化私募产品,而持仓集中的主观多头产品在牛市中表现会更好。
量化私募今年业绩表现突出
股票量化策略产品今年超额超4%
今年量化私募产品总体取得了不错的表现,朝阳永续数据显示,按照不同规模区间来划分,表现最好的是100亿以上的量化私募,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为7.22%;其次是50-100亿的量化私募,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为7.03%;还有5-10亿、20-50亿的量化私募,今年以来收益率分别为5.91%、5.19%,另外0-5亿、10-20亿的量化私募,今年以来收益率排名相对靠后,分别是4.16%、3.57%。
同时,今年二季度,量化私募产品的超额收益有所复苏。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止5月底,股票量化策略产品今年来整体超额收益为4.02%;其中,中证1000指增今年来整体超额收益为4.35%,沪深300指增、中证500指增产品今年来整体超额收益分别为3.87%、2.86%。
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遇馨称,整体来看,今年量化私募业绩,一季度表现一般,二季度以来整体超额表现还不错。平均来看,今年规模大的量化私募表现更好一些,比如百亿以上(选取10家业绩超过3年的500指增)今年以来超额收益大概在6-7%,百亿以下(选取30家业绩超过1年的500指增)今年以来超额收益大概在3-4%。
另外,好买基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9日,量化私募的500指增产品的平均超额在4%左右,1000指增产品的平均超额在6%左右;以500指增为例,不同规模区间的管理人近一年的平均超额都在落在4%-6%的区间内,业绩的趋同性较高。
黑翼资产创始人邹倚天表示,从整个行业面来看,2022年下半年,量化私募从上半年回撤压力中逐步走出,超额收益再度创新高。2023年以来,市场风格比较极端,投资难度加大,超额收益相比去年有所下降,不过大部分指增和全市场量化选股的年内超额收益为正。从产品收益来看,全市场量化选股和1000指增的超额表现普遍要好于500指增。
量化策略产品复苏后创新高
大中型机构更显示业绩稳健性
实际上,在经历2021年9月后的集体回撤,这几年量化私募产品正在全面复苏。“近两年市场风格聚焦中小盘,根据赛道不同可以清楚观察到,自2021年9月以来,多数300、500量化指增产品距离高点回撤仍在修复中,但1000指增、全市场选股等量化产品在今年一季度已创新高。”排排网财富合伙人项目负责人孙恩祥表示。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凯称,大部分明星管理人在经历了2021年四季度的回撤后,在2022年通过对策略的迭代实现了超额的回归,在2022年以来风格波动比较频繁的市场下仍获取了不错的超额。
汇鸿汇升投资认为,指数增强策略产品在2021年四季度,遭遇了阿尔法和贝塔的双杀,陷入了长达一两个季度的低谷期。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一些策略失灵导致的。但是,在此之后市场整体回暖,这些产品的业绩也开始逐步回升。在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许多量化私募产品脱颖而出,一方面得益于其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的投资策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管理团队的能力和经验。
启林投资称,从超额来看,指数增强策略自2021年9月经历回撤以来早创了新高;考虑Beta下跌,大部分产品也因为超额的积累而回到水面附近。
因诺资产也说,2021年9月,量化进入了万亿新时代,超额收敛到了10-20%的水平。后续两年多,基本都维持在这样的水平,没有进一步衰减。
但是,不同私募复苏的情况不太一样。孙恩祥表示,经历2021年规模疯狂扩张的中小型量化私募回撤修复总体表现较差,反而早在巅峰之前的百亿量化私募,比如九坤、聚宽、黑翼、稳博、宽德等,表现相对稳定,整体业绩回归明显。
遇馨坦言,以500指增的2021年9月为高点来看,目前创新高的不多。“百亿以上机构,我们观察下来大概1/3左右的机构创新高。”
汇鸿汇升投资表示,今年以来量化私募的整体超额表现较过去几年有所下滑,截止6月初,全市场超额平均值约为3.12%,中位数约为3.35%。分规模来看,规模50亿以上的量化私募超额平均值为4.25%,大幅跑赢全市场量化私募的平均超额水平。
从“另类”进入“主流”产品货架
量化私募产品关注度明显提升
由于近年来在震荡市中业绩稳定性更强,量化私募产品今年以来在渠道的销售情况,好于主观多头产品。
“自2022年11月起,伴随各宽基指数大幅反弹,量化私募产品的销售迎来爆发式增长,销量远超主观多头。因为近年来量化赚交易的确定性相对高于主观赚成长。”孙恩祥解释,今年2月至今,市场行情集中在AI、中特估、传媒、游戏等板块,即使量化策略会有风格、行业限制,极端结构化行情对量化产品来说做出超额收益较为困难,但是主观面对板块分化严重的市场,没有押中板块甚至个股则更难有好的业绩表现。
因诺资产称,主观投资主要进行多头交易,与之相对应的是量化多头或指数增强。2019年指数增强开始流行以来,无论是2019-2021年的牛市,还是2022年的熊市,整体上都取得了稳定而不俗的超额收益,因此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汇鸿汇升投资补充,主要因为今年行情分化明显,许多主观多头管理人不太适应这种市场环境,而量化私募产品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避免主观投资中可能出现的情绪化和盲目跟风等问题,实现更加稳健的投资表现。
关于量化关注度高于主观,稳博投资分析,原因可能有几点:一是从市场来看,2022年单边下跌,2023年震荡市,投资者不愿意配置多头类产品,而量化私募还有中性策略、CTA和多类复合策略产品,在偏熊市和震荡市仍有可能获得正回报,投资者更有配置意愿;二是拿多头类策略比较,主观持股偏集中,而指增策略持股分散,这两年市场风格切换快,单一赛道或行业集中度高的话,很难获得投资收益,指增策略如果有稳定的超额,且超额可以覆盖指数下跌的话,仍然有机会获得绝对正回报;三是从实际业绩看,大部分主观产品在2022年的下跌幅度达到10%、20%,而量化中性策略和一些复合策略产品依然有正回报,部分表现优异的指增产品也是正回报。
但是,遇馨表示这需要分阶段看,比如在震荡市中,量化私募很多持仓分散,对标指数,回撤相比会小一些;但在大牛市下,主观私募可能弹性更好。“由于去年量化整体的表现相对回撤更小,波动率更低,会更受欢迎一些。”
如今,量化产品在投资者心中的认知度大幅提升。邹倚天认为,随着管理人能力圈和投资人对量化策略认知度的双重提升,量化基金从“另类”进入“主流”产品货架。相比过去几年,量化私募产品在渠道的认可度也有了很大提升,关键还是业绩相对更具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