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如何解经营主体之“渴”?-世界速递
【资料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如何提升,“活水”如何解经营主体之“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就此纷纷建言献策。
保持适当力度 货币信贷“闸门”合理打开
如何解经营主体之“渴”?从源头上来看,货币政策要保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营主体营造一个良好的货币信贷环境。
回顾2022年,人民银行两次降准,为实体经济提供超1万亿元长期流动性;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36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2.01万亿元,比上年多增6689亿元。
展望今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方面,货币信贷的总量要适度,节奏要平稳,要巩固实际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另一方面,要适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继续对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保持有力的支持力度。
近两年,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较多,余额达到6.4万亿元,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5%左右。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主任、民建贵州省委主委李瑶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措施向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定向注入流动性,发挥了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独特作用。
“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尚需进一步提高,传导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进一步提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性,逐步推动结构性货币政策向更加市场化转变,以及适时扩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银行适用范围。”李瑶委员说。
保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要避免“大水漫灌”和“大收大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建议引导各方面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出发,支持金融、用好金融,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不盲目追求信贷高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