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思想和行为(心理学笔记行为主义心理学)
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心理学的思想和行为(心理学笔记行为主义心理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先讲两个小故事开胃。
摩根的小鸡吃玉米粒实验
(资料图片)
这是动物学家西·劳埃德·摩根在19世纪末做的一个动物行为研究实验。他给小鸡吃两种玉米粒,一种泡在奎林里,很苦;另一种浸在糖水里,很甜。两种玉米粒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扔在小鸡的面前。小鸡啄两种玉米粒,很快知道避开苦的那一种,只吃加了糖的那一种。
巴普洛夫的蝴蝶和他的反心理主义
巴普洛夫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他用来阐述条件反射理论的那条著名的狗可把高中时期的我们折腾得不轻。巴普洛夫是一个典型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知识分子。他婚后的生活一度非常贫困,他经常忘了领薪水,直到妻子提醒方才知道。有年冬天,他没有钱为公寓买一些燃料,致使他用来研究脱变现象的一群蝴蝶冷死了。他的妻子因为贫穷而发牢骚,而巴甫洛夫却恼怒万分地说:“唉呀呀,别烦我了。我所有的蝴蝶都死了,出了这样令人伤心的事,你却还在这里抱怨一些愚不可及、鸡毛蒜皮的小事。”
这位被后世冠以“著名心理学家”的俄国科学家生前却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极其反感“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的开枪将他击毙。他在弥留之际尚在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而是一位研究大脑反射的生理学家。从他的态度中,我们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行为主义学派强大的“反心理主义”的基因。
两个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关的小故事说完,下面我们书归正传。前面我们分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根本出发点、三个基本观点以及三大学习原则。今天我们来「系统回顾&认真调侃」一下这个学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根本出发点
早期行为主义者不相信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心理状态”的东西,太虚了。他们想研究点实在的。所以,行为主义者力图从行为本身出发,主张摒弃内省法而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即以实验研究行为,进而得出可以解释心理学现象的普适机制。
行为主义心理学三个基本观点
1.强调后天学习的绝对性。知识并非天生,必须通过学习而获得。
2.反心理主义——认为心理概念并非科学。人们并不需要诸如欲望、目标、意识等概念来解释人类的心理学现象。
3.物种无差别论。行为主义机制适用于所有领域以及所有物种。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会一致认为这三条主张是错误的。在下面我会来具体说明。
行为主义心理学三大学习原则
三大学习原则:习惯化,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每个学习原则我都分篇论述过,在本专栏可以查看这三篇文章。这里不再展开论述,只说一点有趣的思考。
行为主义所论述的三大学习原则,表明了生物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以生存本能为导向的行为。而生存本能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为了活下去,必须要趋利避害。
习惯化:迅速习惯已有的事物,从而能更快地注意到新鲜事物,并更准确地判断出新鲜事物的危险程度。
经典条件作用:条件反射是对无条件刺激的一种准备。建立两个不相关刺激得联系,是为了强化非条件反射的准确程度。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的预判机制,从而使生物体更精确地趋利避害。
操作性条件作用:建立行为与成败之间的联系,使生物更多地建立与成功挂钩、远离失败的条件反射模式,使生物体更有效率地实现趋利避害。
所以,行为主义的三个学习原则(或者叫学习机制)表明,生物的学习行为是为生存本能服务的,即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活下去,其次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学习——为了保命——拼命学习等于损害生命——所以,我们以后不要那么拼命熬夜学习工作了嘛,命都没了还追求什么。生命赋予我们行为能力的目的是更好地活下去,所以,“违反命理”的事尽量要少干,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质疑
谈论心理状态真的是不科学的吗?
不再有人会相信这一点了。科学,尤其是像物理或者化学这样较为尖端的科学,研究的都是不可观测的事物,它们都在研究人们无法看到的东西。内部机制和内部表征也可以用来解释聪明复杂的行为。如果你想要解释计算机是如何下国际象棋的,如果你不谈程序以及计算机的内部结构而只观察计算机下象棋的行为本身,并不能对它如何下国际象棋给出合理解释。
动物真的需要强化和惩罚才能进行学习吗?
首先我们知道“一切都是习得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大量不同形式的证据(对语言学习、性偏好发展以及对客体理解的发展等主题的研究)证明了先天知识和先天欲望的存在。尽管对于先天影响程度以及内在心理系统所起的作用还存在着很多争论,但如今大家已经不再怀疑先天因素在人类以及其他动物身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了。
早在斯金纳的时代就已经有证据表明,动物无需强化与惩罚也能进行学习。托尔曼曾做过一个训练白鼠走迷津的经典实验。在不断得到奖励的条件下,白鼠跑出迷津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在完全不予奖励的条件下,白鼠依然能越来越快的跑出迷津。
因此,奖励有所帮助,但并非必须。研究表明,白鼠拥有心理地图。心理地图是白鼠们用以理解外部世界的内在机制。它和行为主义者所宣称的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强化与惩罚而得到解释的观念是截然相反的。
对于学习来说,真的没有物种局限性吗?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动物拥有各种自然反应。你可以训练鸽子,通过扇动翅膀来脱离某个情境。但却很难通过训练鸽子扇动翅膀来进食。动物们拥有某些能够为学习情境所引导和利用的自然反应。但重要的是它们本身就拥有着某种应对世界的行为方式。
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能够戏谑地说明物种之间存在本质意义上的差异,这个故事就来自于开头我们提到的巴普洛夫的经历。话说巴普洛夫研究狗分泌唾液的时候,他成功地将“铃声”与“狗分泌唾液”之间建立了条件反射。但是,当他把实验对象换成他的弟弟尼古拉时——巴甫洛夫像往常一样摇动铃铛,但却没有拿出面包片——尼古拉的反应并不是止不住地流口水,而是抡圆了胳膊,一记左勾拳将巴甫洛夫打进了医院。
“你在搞什么狗屁实验,摇了铃铛但不给尼古拉吃的,你知道你弟弟肚子饿的时候就像个疯子一样。”
——这是巴普洛夫母亲大人的原话
强化行为真的很有效吗?
并不一定。我们知道刺激与反应并非一一对应。格雷教材中对加西亚效应做了非常精彩的讨论。加西亚效应说明,厌恶是有针对性的,如果你给动物吃一种新食物,然后你喂它某种使其感到恶心的药物,它就会避免进食这种食物。但是,如果你给动物吃一种新食物,然后电击它令其感到疼痛,它仍然会进食这种食物。味道与恶心之间的联系是天生的。加西亚效应是专门针对味道和恶心的感觉的,并不会发生一般性的扩展。
行为主义学派的终结者——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述评》是心理学论文中最有影响力、最出色的文献之一。而《言语行为》正是行为主义学派大咖斯金纳的代表作。相较于其他批判,《<言语行为>述评》作为一种完全理性的尝试,可以说完全终结了行为主义学派。
乔姆斯基的论据很复杂,也很有意思。他所提出的主要论据核心是这样的。说到人类,那些斯金纳试图应用于人类身上的奖励和惩罚之类的概念定义太过模糊,所以不能再当做科学来看待。当初,行为主义学家在批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时,矛头正是指向精神分析理论的不可证伪性,而乔姆斯基的核心观点同样是行为主义种种论述依然不够科学。乔姆斯基认为,行为主义的这些观点都对,但是太过模糊,没什么用——斯金纳并未给出更进一步的解释,他只是用更概念化的术语对动物行为进行了表述而已。乔姆斯基认为应用在人类身上的效果律,要么是无效且毫无意义的正确假说,要么就是稳定且明显的错误假说。将奖励或强化的概念扩展到任何事物上都是正确的。比如你喜欢上一个女孩,你可以说因为喜欢她是对你的一种奖励,所以你才愿意和她在一起。你这么说并没有错,但我们不能将此与科学相混淆。更具一般性的问题是,你完全可以用强化和惩罚、操作性条件作用以及经典条件作用之类的术语来解释他人的行为,但如果你要这样去做,你已经将惩罚、奖励、强化之类的概念模糊化,最终你所作出的解释便毫无科学性。
有用但无法解释一切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学派在20世纪中期煌极一时,影响甚巨。虽然它的统治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但仍留给了我们很多重要的遗产,行为主义仍然是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行为主义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某些学习机制,特别是非人类的学习机制——诸如习惯化、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之类的机制,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些机制都能得到科学的研究,它们在动物的生活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或许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中,这些机制也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只是无法解释一切而已。
行为主义者们发明了在训练非言语生物方面非常有效的训练技术,这个方法已经广为驯兽师所用。人们还采用这个方法来教育婴幼儿。在帮助那些患有严重自闭症和重度智障等病症的儿童时,许多行为主义者所提出的技术都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因此,行为主义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很遗憾,就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样,试图将一切心理学现象囊括其中的行为主义理论仍然不足以解释心理学的全部问题——而这也正是心理学的魅力所在。
今天的笔记就到这里辣。欢迎大家转发、分享,寻找更多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小伙伴。
文/七日。关注微信公众号“小铁和七日”,和我们一起阅读、成长、分享。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